施宜古道
施宜古道自古以来,即为由楚入蜀的古代要道。施南古道曾经是官道,也是商道、盐道,对促进西南和恩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它的形成与历史上汉人流入恩施的情况密切相关。
施宜古道大部分被破坏,现存较完整的一段在高坪石门河,其长度约有10多公里,石板长2.2米左右,宽0.4米—1米,大都为石板铺就,有的石板上还能看出人、马长期行走留下的痕迹。整个古道随着山势而变化,或平坦,或陡急。民国年间,当地不少人靠“背脚”(人力背负货物)为生,此路是必经之道。
建始既处“万山之窟”,交通当然十分闭塞。通过县境的施宜古道,虽较其他羊肠盘屈小道略为宽坦,但仍然十分崎岖险阻,往往被人视为畏途。如入施驿道要经过的石门,“万峰盘回,峭壁巉绝,两岸门径才里许,而磴道纡折五千余级……有一夫当关之险,人马过者穿洞出入,望若飞仙。”(见鲍桂星《石门歌并序》)。又如下清江之路,要经景阳关,即建平关,“仅一线之道,在纡右折而下,骑舆难施。(见《建始县志》)。”如去巴东经黄鹊岭的道路,去大溪经三角桩的道路,去夔府经石乳关的道路,去鹤峰经虎鹞岭的道路,等等,无不崎岖难行。至于一线崖,扯著坡等地名,亦均系“一径如线”,“车马至此,必牵扯始得上”等原因,才得此称谓。
过去来此或途径这里的外地文人,在他们的诗作中,往往极力描绘建始山道的难于跋涉。在石通洞题过“涪翁”二字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当他经过南陵山(俗称一百八盘,晋为建始境)之后,曾不无心有余悸地写道:“一百八盘携手上,至今梦归绕羊肠。 ”另一宋人黄叔达在他的《啼小猿叫驿》诗中说:“箐里行人白昼迷,恶藤牵头石啮足”。清人柯煜的《又经建始界》诗有句云:“陟岭拽修绠,下坡顿长绳”。李廷棨在《建始道中》甚至惊呼:“一路不曾见平地,此行真是上青天”!